王則開:謝謝主持人,謝謝各位領導、朋友,剛才認真聽了李主任發言,既增加了壓力,也減少了壓力。增加壓力是每次李主任發言不看稿,同時很多數字耳熟于心,講干貨特別多,對后面的講者壓力是不好好講干貨說不過去。減少壓力是因為李主任的發言聚焦碳中和,關注碳中和,可以給大家很好的鋪墊。李主任講得非常精彩,我直接講和行業相關的建議,與更多行業朋友進行探討。
很多中央政策,出臺的條例,各個行業建立的標準非常多。我們對碳中和認知事情上,我聽了非常多報告,碳中和戰略決策中央高度重視,這是習近平主席親自部署和推動的事情,這是未來近四十年最確定的事,即中國2060年左右實現碳中和,對行業復合材料既有機遇又有挑戰。
(PPT圖示)未來這些政策給大家一些確定性及造成壓力的地方,行業界經常講,科技是否足夠硬核,或者很多管理的辦法是否足夠硬,比較硬的是在碳排放設置碳配額、碳交易及管控方面,目前已經有八大行業進入了碳排放的管控行業。其中,火力發電的行業已經納入了強制交易,如果超過了碳排放的配額要去買配額,或者要用資源減排配額抵消碳排放,如果沒有很好完成,或者數字不夠準確要罰款,實實在在給企業增加了壓力,這是經濟的杠桿。如果不做,企業的成本會高。未來發展趨勢是什么?納入的行業會越來越多,首先納入得八大管控行業占全口徑排放50%,是主要排放行業。未來越來越多行業都會納入進去,包括很多工業制造業,復合材料行業,我們應該積極應對。目前八大行業是過去小十年間的在中國碳排放交易試點,還有七個省市做試點工作?,F在復合材料行業是足夠硬的一件事,未來中國的政策會逐漸將更多行業納入管控。同時已經確定性發生的全球事件,上個月歐盟通過了碳關稅,如果出口到歐盟超過他們制定標準要交稅。這樣的政策和管控未來會越來越多,這是最底層的邏輯。
我們做企業的朋友,從成本角度和未來核心競爭力提高的角度,這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如果不積極快速應對,不僅是風口來了抓不住,新的標準出來之后可能會被很快淘汰,這是新的一輪的洗牌。
關于機遇。推動可再生能源是實現碳中和的重要方式,能源的排放量最大,所以實現碳中和帶來重要的機遇,新能源的發電行業會迅猛發展,風電、光伏裝機量會快速增長,中國的市場前景無限好,各個地方能源的央企和國央企和地方政府一波波談,我們見到地方領導和央企戰略協議簽了十幾家,他們非常關注風力發電、光伏等等,這里有巨大市場空間和機會。
在機遇背后,可以預想到它對風機需求大,對制造風機上下游復合材料需求大,市場會好,天花板就高。這里很多挑戰在于,本身未來趨勢,一方面是碳排放碳中和,這是在碳方面的事。另外已經確定的是,不管是從普通的老百姓,還是到政府,還是到國際社會,對于環境問題的關注越來越重視,而且在可預見的未來,環境社會治理維度的報告評分很多央企已經開始做報告,未來國外上市公司是強制披露,未來有越來越多ESG方面的條款對于上市公司、龍頭企業,如果在復合材料行業龍頭企業或者想做龍頭企業一定要思考未來的挑戰,未來的壓力在哪里。在這個過程中,隨著市場越做越大,在生產過程中環境的問題,不僅僅是碳排放,包括對資源的消耗,這個過程如何更環保。
另外,未來肯定會存在報廢回收的處理,如何不造成二次污染,未來環境生態的成本會越來越高。以前只關注GDP,未來各個地方,生態環境是一條硬線,我們昨天接待了一些地方政府領導,現在招商引資很多時候遇到的困境是,能耗指標不夠用,企業要過來投資,但能耗太高,要不了。另外南方發達地區的開發區,去年拉閘限電,及環評,碳評,在未來生態環境方面,年輕一代有共識,不能一手賺錢,一手污染環境,不能只讓自己過得好,斷了子孫后路,各個行業提可持續發展,復合材料行業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如何一方面抓住市場機會,這不是短平快短視行為,而是長遠做一系列的對未來地球可持續發展做貢獻的事情。
在復合材料行業碳中和的工作,不管是標準,還是實際的案例都有很多潛力,希望和各個行業同仁們共同努力。
第一,大家應該思考,生產產品的過程中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在生產產品過程中,碳排放到底如何?算一算產品的碳足跡,生產產品的環節如何降低碳排放,包括具體措施和方法。
第二,復合材料行業是風力發電整合基礎的供應商,我們行業也有供應商,現在行業龍頭企業如何實現碳中和?比如蘋果公司、微軟要求自己的供應鏈全部實現碳中和,世界500強的企業,不是強制,很多是自愿公布,比如聯邦快遞,在美國政府沒有強制性,是應對全球的輿論壓力,自己全球CEO主動公布自己的碳中和目標,同時要求自己所有的合作伙伴和供應商實現碳中和。蘋果公司也是一樣,要求所有的供應商產品要實現碳中和,如果供應鏈不實現碳中和自己公司的產品很難實現碳中和。我們一方面降低自己的碳排放,如何降低?另一方面,如何要求供應商材料環節如何降低碳排放。歸根到底,從產品的維度要思考我們如何生產綠色產品,如何打造可持續的復合材料行業。
首先認知的深化,每次召開行業會議包括此次行業會議,很多來的朋友一半是做客戶市場,另外一半是做技術,做客戶市場要講自己的產品有多好,做技術講我們家技術有多牛。但應對碳中和,提升自己企業業績是一把手工程,未來各位朋友回去之后要和自己的老板講這件事情。而且未來這件事情成為了門檻后,這方面做得好,證明技術有硬核實力,技術比別人強,以更低成本生產更綠色產品。另一方面,幫助你以更低門檻進入到行業,如果做不好未來有人才流失。有時候產品不行,再怎么賣,關系再怎么好,銷售技巧再怎么強,這很難做到將產品推出去,現在手機的銷售,賣蘋果可以,讓他賣BB機,這個產品已經過時了。所以認知上有突破,讓自己的企業老板、創始人、總經理高度重視,放到企業戰略中,和企業戰略結合,如何降本增效、應對未來挑戰。
第二,人才培養,不是品牌一部分,這里涉及大量技術創新,需要融合,既需要技術產品創新,切實有效降低碳排放。同時也需要做了這件事后讓客戶知道,要去宣傳,同時要和向客戶解釋,需要有專門有人做這個工作,有人管理碳排放,研究策略,追蹤和落實。在企業中要給領導建議如何做,我們遇到很多跨國企業,他們都有高級副總裁級別,成立跨部門的小組,有這樣的團隊,整合各個部門的人參與進來,比如供應鏈資產管理部共同做這件事。
第三,數字化平臺,這件事和企業數字化平臺戰略結合到一起。數字化戰略平臺會讓企業效益提高,降低碳排放,流轉速度更快,生產效率更高,在這個過程中肯定會節約能源,包括節約人的精力。在數字化平臺中,大家習慣用OA系統,未來OA系統要有碳排放的模塊,算產品的碳排放,甚至龍頭企業要培養員工的環保意識,有個人的碳帳戶,未來數字平臺如何更好融合,這是第三個具體建議。
第四,制定方針。我們有了人才、技術、供應鏈支持,應該有統一的企業戰略路徑圖,該工作是穩步推進,我國到2030年達峰,之后推動綜合工作,到2060年碳中和,而且不同地區有不同的前后順序。企業也是如此,不能著急,這需要一步步來,如何與企業發展結合穩步推進。幾位領導演講提到,目前新能源尤其是設備、設施等技術成本已經降得非常低,企業降低碳排放一個重要手段是應用新能源設備上,好的機遇是用新設備一方面降低碳排放,另一方面降低成本,不管是光伏發電給企業提供打折,免予大家拉閘限電,還是冷熱高效交換,及其他新能源技術,能用盡用,盡量并網。我們企業應該看看能源使用,盡量用清潔能源和新能源,一方面應對碳中和的風口,另一方面,降低成本。
最后,再次感謝主辦方,也預祝本次會議成功,謝謝大家!
(文章內容來自于現場速記,未經本人審核)